登贝莱替补本是阿森纳的机会,但厄德高和阿尔特塔拱手相让
最近这个星期,阿森纳并不顺利。
首回合在主场输给巴黎圣日耳曼,丧失晋级主动权之后,阿森纳以近乎全主力的方式也没有在意义不大的联赛里赢下布伦特福德。
体能和士气都连遭打击,这让外界对他们的信心迅速流失,毕竟在次回合,他们还要首先克服自身客场作战的困难,才能谈得上给巴黎圣日耳曼制造一些困难。
然而在这场比赛开打之际,他们收到了登贝莱替补的好消息。
在过去这个赛季,登贝莱的蜕变显而易见。
他在恩里克的伪9战术里,似乎找到了自己遗失多年的打开方式,球员自身也因此开始了正向反馈,一夕之间从沉迷游戏的问题少年变成了可以带队的青年领袖。
所以,登贝莱因伤替补,无疑是对巴黎圣日耳曼的一个重大打击。
反观阿森纳,托马斯-帕泰解禁复出,赖斯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而梅里诺也因此被摆在了中锋的位置上,代替了首回合碌碌无为的特罗萨德。
两相对照下来,0-1的总比分和客场作战的困难,似乎都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了。
于是在开场90秒,梅里诺就展现了自己在巴黎中卫身前的优势:
随后,阿森纳在左右两路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也展现了自己提高强度的意图:
而在由此形成的界外球进攻中,马丁内利和厄德高的攻门都威胁到了多纳鲁马:
这也就是我们在首回合就提到的,梅里诺早该通过换位前提,用自己的身板来给巴黎圣日耳曼在核心区域制造身体层面的压力。
这场比赛的开局阶段,他和赖斯的作用清晰体现,即便你说托马斯-帕泰的停赛需要让赖斯对位出现在后腰位置,进而需要梅里诺也要回撤,那么梅里诺不能在0-1的时候换位到中锋吗?90分钟不行,30分钟都不行吗?
这个开局打出的进攻威胁,其实就点出了阿尔特塔的思路有多么死板。
而在这段时间,巴黎圣日耳曼的发挥确实一般。
以杜埃和巴尔科拉为首的进攻端,并没有打出自己的个人特点,也没有在低位时清晰地帮助到球队,直至第16分钟,杜埃才第一次将球带到了前场:
我们之所以没提到克瓦拉茨赫利亚,是因为在开局阶段,他在无球阶段的站位出现在了这里: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巴黎圣日耳曼扛过了阿森纳开局三板斧的原因之一,突前区域缺乏足够的存在感,但路易斯-恩里克让一侧边锋回落进后卫线,从而加固了自己的后场,这在瓜系教练的圈子里,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应对思路。
于是,随着阿森纳开局进攻的强度逐渐回落,巴黎圣日耳曼开始逐渐夺回一些场面,尤其是在第17分钟,本场比赛防守职责很重的克瓦拉茨赫利亚,还有一次远射中柱的表现:
就在比赛形成均势之际,阿森纳的不足之处开始显现。
第21分钟,厄德高这次带球,其实已经捅到了巴黎圣日耳曼的核心区域,暴露他们战术中没有后腰的问题,然而在诸多队友的牵制帮助下,厄德高既没有坚决地选择远射,也没有用技术直接联系弱侧的马丁内利,居然将球传给了出现在身边的赖斯:
这样一来,他此前带球的战术突然性就全数流失,对手的紧张情绪大大缓解,马丁内利也完全没有想到,等他再接到赖斯的球,对手二防一已然落位,马丁内利的数据上就此多了一次突破失败:
而在巴黎圣日耳曼这边,他们险些抓住了阿森纳的后场传球失误:
而且在第27分钟,克瓦拉茨赫利亚在逼抢中制造了赖斯的犯规和黄牌:
就在这次定位球里,巴黎圣日耳曼收获进球,总比分优势扩大到了两球:
所以,比分落后的阿森纳的进攻效率拔不起来,反倒在自己赛季初还引以为傲的定位球环节出错,2场比赛丢了3个定位球,让每场比赛都变得艰难无比。
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是阿森纳该玩命的时候,但机会还是更多出现在巴黎圣日耳曼这边:
而在阿森纳这边,此后的进攻镜头都和厄德高缺乏足够的关系:
抢断是萨卡抢的,传中是赖斯传的,支点是梅里诺在做,远射是赖斯起的脚。
作为队长、进攻核心和队内战术环境最为优渥的角色,厄德高游离在本队的进攻体系之外,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了,反倒是队友在他不在的时候,至少能打出一些干脆利落的进攻。
上半场末段依然如此,是萨卡在努力带队,努力从他所在的右路联系门前的队友们:
然而在第40分钟这次巴黎圣日耳曼的进攻中,萨卡出现在了这里:
在第44分钟这次巴黎圣日耳曼的反击中,赖斯也尽力赶了回来:
所以,还是那个已经被我们说烂的经典问题:
当厄德高既不能帮助球队提高进攻效率,也不会频繁出现在后场参与落位防守,那他在场上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他的作用是所谓的梳理中场,那么首回合托马斯不在,他梳理中场的效果如何?如果他的作用只是要球分边,那一个只能要球分边的中场球员,究竟凭什么让萨卡忙前又忙后?
本场比赛,这一问题实际上被彻底暴露了出来。
因为从场上的局势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马丁内利,梅里诺和萨卡三人牵制住了巴黎圣日耳曼的五人,克瓦拉茨赫利亚,或者是这一侧的中场内维斯,被防守职责常态化地牵制在后场,尤其是在下半场初段,克瓦拉茨赫利亚两次在近景镜头里对抗萨卡,职责不能再清晰了:
在这种情况下,前锋已经为队友们制造出了人数优势,这就是考验球队进攻效率的时刻。
接下来的二线队员,无非就是两种选择:第一,就是晚年梅西,利用队友制造出来的空当展现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用威胁和数据反哺队友的付出;第二,就是张伯伦/亨德森,用不断的斜插、套边,为自己的进攻球员制造空间,从而帮助他们打破面前的均势,包括回撤和防守,帮助进攻球员节省体能。
说白了,要么摘桃,要么干活,刷数据和做工兵,总得选一头。
然而,厄德高两头不靠。
下半场回来,比赛只剩45分钟就会结束,阿森纳已经别无选择,只能拼命,但在第57分钟这次进攻,梅里诺顶下一点,赖斯拿下二点,厄德高及时到位,这是优点,但分给萨卡之后,他就不再有作用了:
没有向前的冲刺,没有斜向的套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前的法比安-路易斯指挥努诺-门德斯,在这个角里形成二防一的优势局面,然后萨卡的打门只换来一个角球:
其实在这段时间,巴黎圣日耳曼的进攻没有多么出色,只有这次反击和这次维蒂尼亚的单打形成了一点威胁:
对于上周末没有轮换的阿森纳来说,这个下半场开局的15分钟,是最需要也是最能拼命的时候,但厄德高依然没有帮助到自己的队友们。
甚至,还有触球失误:
第63分钟,梅里诺和赖斯先是在左侧联手打出了一次传中:
随后的二次进攻里,萨卡单打攻门,这次厄德高进行了应该的跑位,虽然根本没有分散门德斯的注意力,但萨卡这次攻门确实打出了高质量:
这才是刷不出数据的厄德高应该选择的踢法,没有老年梅西的能力,那就请去做他身边的德保罗,进攻时队友不传球别抱怨,防守时也需要防到底。
但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尽管厄德高在下半场也有付出体能的表现,看起来应该也是豁出去了,但他参与防守的时候也表现比较一般。
就在这次萨卡射门制造的角球里,阿森纳由攻转守,厄德高确实是防到了本方禁区前沿,但他没有和队友一起包夹杜埃,也没有卡住线路,让阿什拉夫制造了斯凯利的手球:
幸亏维蒂尼亚的点球质量很低,让阿森纳又苟活了几分钟:
但在这个时候,时间早已站在巴黎圣日耳曼这边,恩里克也可以换上登贝莱了。
于是在第72分钟,厄德高和基维奥尔之间再次出现了上一场对阵布伦特福德时,厄德高和拉亚之间的失误,这一球里有基维奥尔的问题,但这个时候应该也是体能见底,已经拔不动腿了:
而在后续的防守里,还是一样,整体多防少、局部二防一的情况里,厄德高的站位相当令人费解,既不能有效干扰对手做动作,也不能及时回身参与其他位置的防守,在一个当不当、间不间的位置看似防了,但皮球从脚边溜走,让阿什拉夫和登贝莱在他的身后形成配合,打进了巴黎圣日耳曼需要杀死比赛的第三球:
此球一进,比赛已经结束,尽管此后的萨卡玩命扳回一球,甚至也有扳回第二球的机会:
梅里诺也有一次头球机会:
但在挽回颜面阶段,阿尔特塔甚至都没有堆砌进攻球员这种最初级的思路,就谈不上挽回颜面,更遑论绝地反击了。
最终,阿森纳让人并不意外地输掉了这场比赛。
正如我们在上一场输给布伦特福德所说的,不管你如何看待,理解阿尔特塔与否,你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厄德高维系着这支阿森纳的上限。
他所在的战术区域,他所享受到的待遇,都指向着这个结果,所以在这场比赛,当三前锋牵制了对手5人,萨卡的能力让克瓦拉茨赫利亚做出牺牲,而托马斯垛后、赖斯还有防守职责的情况下,厄德高作为中场区域帮助锋线的排头兵,他的表现两头不靠,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身体付出,无力拔高进攻效率,却也很难参与到落位防守中。
输球,可能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结果,但险些0-3落败,没有多少还手之力,恐怕还是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
但还是我们此前说过的,这不是厄德高的问题,因为出场决定权永远握在教练手中。
阿尔特塔的审美,由此形成的战术体系,早已决定了今时今日的结果。你当然可以说他很稳定,但四个赛季下来的连续四大皆空,联赛的稳定性始终落于某人之后,杯赛更是因此缺乏一击制胜的能力,调整能力近乎没有,轮换想法异于常人,都是他的清晰不足。
亚军没有银牌可拿,可能是足球比赛里最残酷的事情。
如今,哈弗茨、萨卡和马丁内利都伤过了腿筋,萨卡同侧的本-怀特也久伤初愈,尽管他这个位置还有廷贝尔,暂且可以顶替,但看到这支常年过劳的球队,阿森纳球迷千万不要忘记一个名字:
富安建洋。
阿森纳始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还有多少球员的身体素质经得住阿尔特塔和他畸形战术的折腾?而不是这支球队距离冠军奖杯有多远?
至于恩里克和他的巴黎圣日耳曼,这支球队依然很极端,这体现在每场比赛,巴黎圣日耳曼都会出现一些控制不住局势的时候,这和恩里克在前场选择无锋,中场布置群小,后卫线青睐技术型中卫有关,整支球队在面临身体压力时,都会出现局促的情况。
但在这场比赛,恩里克能在某种程度上违背“祖训”,做出当年瓜迪奥拉对阵皇马时,用热苏斯打在左前卫而高频参与防守的类似思路,还是说明了他有些应对,也有欲望。
为了冠军而有所屈服,这是好事,包括克瓦拉茨赫利亚,也是一样。
他的第二座,巴黎圣日耳曼的第一座欧冠奖杯就在眼前,就看他们能不能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