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汉口,为黄陂踢球!如今认同自己是黄陂人的,有几百万之多
黄陂风华(原黄陂观察、陂人陂事),黄陂原创良心公众号,用心观察黄陂,用情推介黄陂
1949年之前,中国人是可以自由迁移的,今天住黄陂,明天去汉口司空见惯
那个时候,大家基本以籍贯作为自己的身份,文化作为自己的归宿,比如黎元洪,无论去哪里,人家都说他是黄陂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实行户籍制度(2000年之前,人民要迁移并不容易),由于城市户籍比农村户籍金贵,于是导致许多黄陂人去了汉口以后,就羞于承认自己是黄陂人,口音也变为一口汉腔
这20年,因为房地产的关系,郊区也诞生了许多新城,住在黄陂,生活水平和市区没有什么差距的情况下,在文化上认同黄陂的汉口人也就越来越多
简单来说,就是承认自己是黄陂人,如今并不丢人了,不代表自己混的很差(1990年代之前,黄陂人这个身份等于农民,虽然能吃饱,但大部分人的口袋里都拿不出1000块钱出来,自然让汉口人瞧不起,如今的黄陂,到处是老板,开的车比大部分汉口人都更高级)
当然,汉口目前比黄陂要干净很多,体育设施,初中和高中教学水平、医疗水平还是要高出不少
以下内容,转载自九派新闻,版权属于原创作者,转载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关于黄陂的有趣知识,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陂
当前,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下称“汉超”)比赛正激烈进行中。赛后球场外,九派新闻记者偶然结识了一位黄陂队球员刘锋,并择机随他参与了一场有多位汉超球员的聚餐。
参加聚餐的球员来自汉超不同球队,围着一家小烧烤店的外摆桌露天而坐,边吃边聊。九派新闻记者发现,不仅刘锋家住汉口,比赛中身披黄陂球衣,而且并非个例。此前在比赛看台,记者也遇到不少拥有“双重身份”的现场观众:家住江岸,籍贯黄陂;或祖籍黄陂,扎根汉口。他们在现场为黄陂队加油助威,即便比分大幅落后时,仍积极为球员鼓劲。
球员聚餐桌面。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8月19日,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所助理研究员莫晸表示,黄陂和汉口自明朝以来便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口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目前,汉超正成为连接各区情感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唤醒地域认同,促进区域团结。
“‘汉超’与江苏的‘苏超’有着明显不同。”她指出,“江苏长期被称为‘散装江苏’,各地之间历史积怨较多。而武汉从来不是‘散装’的城市。虽然两江将武汉分为三镇,但发达的桥梁网络让各区之间更多体现为一种流动融合的关系。”
“汉超”比赛现场。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在现场,记者向刘峰表示了好奇。他表示,自己在黄陂工作,但长期在汉口生活,他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如此。“很多黄陂人在汉口生活,并在这里买房,两处关系很好。”他说,他和朋友们都想感受汉超的氛围。赛场上是对手,但私下都是朋友,关系好得很。
此前在比赛看台,江岸和黄陂比分3:0,黄陂大幅落后时,家住江岸、籍贯为黄陂的曹先生说,两边我都为他们加油,大家都踢得很努力。“江岸区很多居民往上数三代,都是黄陂人。我们两个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就是一家人。”
他说,输赢没那么重要,大家都代表武汉,关键是不要放弃。
来自武汉硚口区的球迷叶先生也深有同感,他的祖父就是黄陂人。“现在还有不少黄陂人会在汉口安家,两地来往密切,有深厚的感情。踢比赛图的是热闹、是快乐,情谊才是最珍贵的。”
汉超比赛现场。图/黄陂区供图。
莫晸告诉记者,汉口与黄陂的融合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写进城市肌理。江岸区著名的“黎黄陂路”,便是因出生于黄陂木兰乡的黎元洪而命名。因其籍贯是黄陂,“黎黄陂”一度成为他的代称。而今属黄陂区的大余湾古村落,在鼎盛时期也曾被称为“小汉口”。
在人口渊源上,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后,大量人口迁入湖北,其中不少人落脚黄陂。由于黄陂耕地资源有限,许多居民选择外出谋生。
他们中既有商人,也有从事泥瓦、雕刻等行业的手工业者。随着汉口因商业兴起,大量黄陂人涌入汉口经商、务工、置业,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便选择在汉口安家。
“汉口开埠后,黄陂与汉口的联系空前紧密。”莫晸介绍,“地理相近、文化相融,使得黄陂人成为汉口早期城市人口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明朝起,汉口地区超过半数的人口就来自黄陂。”
她进一步介绍,汉口的人口构成主要有两大流向:一是来自黄陂、孝感等地的陆路迁徙。据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记载,早在明嘉靖之前,“黄陂街”已形成,街上的商民多来自黄陂与孝感;二是沿汉水而下的移民顺流而来,在汉口经商定居,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 阳丹
【来源:九派新闻】
黄陂
品读黄陂
黄陂
黄陂风华
从老百姓的视角观察黄陂
影响130万黄陂人的优质公众号
主编:黄陂散人
此位置广告合作,有意者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ana91411
